——论乡土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乡土史作为历史学科的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乡土史资源离学生生活较近,相对于教材,又显得较为亲切,容易被学生感受和触摸。历史教师应重视开发和利用乡土史资源,攫取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的直觉体验。乡土史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实现育人的教学目标;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乡土史资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开展历史教学的有效手段。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历史课堂充满乡土气息。
关键词:乡土史资源;乡景;乡情;乡愁
前言:乡土史资源是历史学科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对历史教学大有裨益,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实践来论述乡土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希望能有更多的学校
新课程改革使任何一种版本的历史教材都只能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段史料、一种工具,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它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载体。教师应重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丰富、充实课堂教学,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2003年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凡是对实现课程标准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各地各校纷纷组织开发和利用新的历史课程资源,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得以开发和采用。在这些课程资源中,我认为最容易开发、最切合教学实际和最能为师生接受的是乡土史资源。所谓乡土史, 就是本乡本土的历史,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史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 包括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人口状况、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乡土史记载了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地区微型化了的历史。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应成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思想情感的生动教材。同时,乡土历史与祖国历史血肉相连,对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起着众多辅导材料无可替代的作用。当前, 在一些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缺失的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公民, 在个人的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勤俭、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等问题凸现的情况下, 乡土史教学恰好能弥补这一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乡土史作为历史学科的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它包括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等,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感悟大有裨益,将乡土史史料引入历史教学中,弥补教材内容的抽象性,结合乡土史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不仅是有效的、科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且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教十四年来,我一直都有意识地在历史教学中挖掘利用乡土史资源,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去体味历史的久远,去感受历史的乐趣。
具体来说,历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发掘、利用好乡土史资源。
一、导入乡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作为乡土史教学的素材, 大多具体、直观且易于观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可以帮助解决当今历史教育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等有关问题, 也符合认知心理学和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每当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第一堂课上我都要放一遍《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并要每一个学生说一下家乡留给自己最难忘的人和事是什么,最后布置一道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去调查一下自己的先人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因什么原因迁移到此的。事实上,这是一项很有意义而相对难度又不是很大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大都能很好地完成,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起来,效果很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乡土史所涉及的内容,是与学生们生长和生活着的地区紧密相关的。学生所具有的社会知识,包括历史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他们所生活的周围环境。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莫过于自己的家乡,他们对有关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等,都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够把书本里的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利用地域特色资源,创设充满乡土气息的学习情境,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自然就会被吸引到课堂中来,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铺垫。
例如,我在上高中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课时,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数据、图片等材料来说明中国经济的腾飞与生活的巨变,而是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家乡惠州的几组图片,分别是解放前、解放初、改革开放前、20世纪90年代和现在五个时期的图片,接着又展示师生所在的学校———有着119年历史的崇雅中学由书院、学堂、完全中学到初高中分离发展变迁的几组图片。当屏幕中出现家乡和学校那一幕幕熟悉的景物时,顿时让学生倍感亲切,他们一边带着极大的兴趣欣赏图片,一边不断地感叹着家乡和学校发生的巨大变化,学生的注意力已被画面所吸引。此时,画面中缓缓地出现两段文字:“家乡和母校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十年后我们再回母校时将看到……”。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起来,他们积极地进行思考讨论,精心描绘着美好未来,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事实证明, 学生在学习自己家乡的历史时, 他们的感觉是亲切的, 课堂上的气氛是
热烈的,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活跃的, 而且学生喜欢听、愿意记、爱交流。在进行乡土史教学时, 要注意发挥乡土史对学生的亲切感、真实感这一优势, 创造良好的条件, 使学生爱学历史, 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教学的活动中去, 提高教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效果。
二、介绍乡情,可以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实现育人的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逐渐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而这种情操源于人们对生育自己的故乡的爱的一种升华。国与家的关系十分紧密, 一个人在认识上是先熟悉家人及至家乡, 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因此, 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 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萌发并得以升华的。在我国各地, 都有着我们祖先洒下的血汗、创建的成果, 都有着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乡土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运用乡土史料于历史教学中, 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先辈在历史上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 了解到家乡人民在历史上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 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从学生接受这个角度上讲, 乡土历史更具体、更亲切, 因而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更容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并从中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这是那些空洞的、概念化的说教所无法达到的。因此,加里宁曾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1]乡土史资源离学生生活较近,相对于教材,又显得较为亲切,容易被学生感受和触摸。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史资源包括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文物古迹、风俗习惯等,关注特定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本地文化特征,有利于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进一步陶冶爱国情操打下基础。
俗话说:“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每当我接手新一届高一学生时,我都要给他们介绍家乡惠州的地方史和崇雅中学的校史,尽可能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访问、瞻仰、调查本地区的历史古迹、遗物、纪念馆等,尽可能地让他们更全面、更清楚地了解家乡惠州的历史变迁、百年崇雅的发展历程,并在以后的历史课堂中,有意识地选取相关的史料来辅助教学。惠州地处东江之滨,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东江革命摇篮之称,历史上曾经有葛洪、李商隐、苏东坡、文天祥、孙中山、周恩来等名人志士莅临或客寓惠州,“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东江两岸,英雄辈出,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一大批东江儿女从惠州出发,沧海横流,演绎了一幕幕革命志士精忠报国的历史篇章。惠州境内的罗浮山,号称“岭南第一名山”,是道教圣地。惠州的西湖与杭州西湖齐名。惠州是客家人聚居地,纵观惠州千年历史,客家人兼容并包的品格一以贯之,“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惠州的形象写照。近年来,惠州正大力打造“东江客属民俗文化、东樵罗浮山宗教文化、东坡寓惠文化、东江革命历史文化”等“四东文化”品牌,这些都是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和乡土教育的有利材料,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例如我在上高中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课时,结合惠州是客家人聚居地这一史实来讲述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量南迁以及由此而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学生接受起来感到通俗易懂。在上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课时,组织一些有条件的学生去参观东江民俗文化博物馆,拍摄有关先人使用过的手工业展品,记录有关的文字说明,回校后写成文章,向其他同学宣传讲解。在上高中历史必修Ⅰ(岳麓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章节时,紧紧结合叶挺这一从惠州走出去的革命前辈(他也是崇雅中学的校友)的相关史料,深入挖掘地方革命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惠阳革命行”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接受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直面乡愁,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2]而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对自己成长的环境、生活的家乡充满着关切,对家乡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有着急于解决的愿望,老师如能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学生的思维火花就会被点燃,探索问题的欲望就会被激活,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解决问题,甚至将所学知识的兴奋点、疑问点伴随他们走出课堂,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例如,我在上高中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课时,在讲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之后,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组家乡的图片:学校后面的淡水河污染严重,浑浊不堪,政府不得不花巨资修建引水工程;大量的耕地被厂房和道路所取代;不少未成年人陷入网络;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无法接受高中教育等,通过这些图片启发学生从现实中去发现问题,诸如:环境污染问题、土地问题、网络危害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问题出现的根源以及如何去解决,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强调和谐、有序和可持续发展,要关爱社会的弱势群体,这样更能唤起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他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家乡、为社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发掘、利用乡土史资源一定要处理好乡土教材与统编教材的关系, 一是不要舍本求末、喧宾夺主, 主次、轻重颠倒; 二是选择的乡土史材料要典型、真实, 要具有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作用, 否则就不能完成课程目标规定的任务。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乡土史资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开展历史教学的有效手段,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重视开发和利用乡土史资源,攫取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的直觉体验,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历史课堂充满乡土气息,让每一位学生在芬芳的乡土气息中去学习历史、感悟历史、探究历史、享受历史。
注释:
[1]赵天安.知•情•行----爱国主义教育三部曲 [DB/OL]
[2]姚明丽. 深化活动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DB/OL]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丛书•历史[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5)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组.历史教学经验交流[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2)
(注明:本文写于2008年5月。获得2008年惠州市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并发表于《素质教育论坛》2009年第12期)
——论乡土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乡土史作为历史学科的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乡土史资源离学生生活较近,相对于教材,又显得较为亲切,容易被学生感受和触摸。历史教师应重视开发和利用乡土史资源,攫取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的直觉体验。乡土史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实现育人的教学目标;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乡土史资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开展历史教学的有效手段。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历史课堂充满乡土气息。
关键词:乡土史资源;乡景;乡情;乡愁
前言:乡土史资源是历史学科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对历史教学大有裨益,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实践来论述乡土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希望能有更多的学校
新课程改革使任何一种版本的历史教材都只能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段史料、一种工具,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它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载体。教师应重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丰富、充实课堂教学,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2003年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凡是对实现课程标准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各地各校纷纷组织开发和利用新的历史课程资源,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得以开发和采用。在这些课程资源中,我认为最容易开发、最切合教学实际和最能为师生接受的是乡土史资源。所谓乡土史, 就是本乡本土的历史,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史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 包括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人口状况、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乡土史记载了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地区微型化了的历史。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应成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思想情感的生动教材。同时,乡土历史与祖国历史血肉相连,对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起着众多辅导材料无可替代的作用。当前, 在一些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缺失的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公民, 在个人的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勤俭、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等问题凸现的情况下, 乡土史教学恰好能弥补这一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乡土史作为历史学科的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它包括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等,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感悟大有裨益,将乡土史史料引入历史教学中,弥补教材内容的抽象性,结合乡土史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不仅是有效的、科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且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教十四年来,我一直都有意识地在历史教学中挖掘利用乡土史资源,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去体味历史的久远,去感受历史的乐趣。
具体来说,历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发掘、利用好乡土史资源。
一、导入乡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作为乡土史教学的素材, 大多具体、直观且易于观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可以帮助解决当今历史教育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等有关问题, 也符合认知心理学和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每当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第一堂课上我都要放一遍《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并要每一个学生说一下家乡留给自己最难忘的人和事是什么,最后布置一道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去调查一下自己的先人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因什么原因迁移到此的。事实上,这是一项很有意义而相对难度又不是很大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大都能很好地完成,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起来,效果很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乡土史所涉及的内容,是与学生们生长和生活着的地区紧密相关的。学生所具有的社会知识,包括历史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他们所生活的周围环境。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莫过于自己的家乡,他们对有关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等,都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够把书本里的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利用地域特色资源,创设充满乡土气息的学习情境,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自然就会被吸引到课堂中来,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铺垫。
例如,我在上高中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课时,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数据、图片等材料来说明中国经济的腾飞与生活的巨变,而是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家乡惠州的几组图片,分别是解放前、解放初、改革开放前、20世纪90年代和现在五个时期的图片,接着又展示师生所在的学校———有着119年历史的崇雅中学由书院、学堂、完全中学到初高中分离发展变迁的几组图片。当屏幕中出现家乡和学校那一幕幕熟悉的景物时,顿时让学生倍感亲切,他们一边带着极大的兴趣欣赏图片,一边不断地感叹着家乡和学校发生的巨大变化,学生的注意力已被画面所吸引。此时,画面中缓缓地出现两段文字:“家乡和母校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十年后我们再回母校时将看到……”。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起来,他们积极地进行思考讨论,精心描绘着美好未来,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事实证明, 学生在学习自己家乡的历史时, 他们的感觉是亲切的, 课堂上的气氛是
热烈的,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活跃的, 而且学生喜欢听、愿意记、爱交流。在进行乡土史教学时, 要注意发挥乡土史对学生的亲切感、真实感这一优势, 创造良好的条件, 使学生爱学历史, 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教学的活动中去, 提高教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效果。
二、介绍乡情,可以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实现育人的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逐渐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而这种情操源于人们对生育自己的故乡的爱的一种升华。国与家的关系十分紧密, 一个人在认识上是先熟悉家人及至家乡, 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因此, 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 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萌发并得以升华的。在我国各地, 都有着我们祖先洒下的血汗、创建的成果, 都有着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乡土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运用乡土史料于历史教学中, 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先辈在历史上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 了解到家乡人民在历史上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 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从学生接受这个角度上讲, 乡土历史更具体、更亲切, 因而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更容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并从中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这是那些空洞的、概念化的说教所无法达到的。因此,加里宁曾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1]乡土史资源离学生生活较近,相对于教材,又显得较为亲切,容易被学生感受和触摸。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史资源包括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文物古迹、风俗习惯等,关注特定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本地文化特征,有利于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进一步陶冶爱国情操打下基础。
俗话说:“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每当我接手新一届高一学生时,我都要给他们介绍家乡惠州的地方史和崇雅中学的校史,尽可能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访问、瞻仰、调查本地区的历史古迹、遗物、纪念馆等,尽可能地让他们更全面、更清楚地了解家乡惠州的历史变迁、百年崇雅的发展历程,并在以后的历史课堂中,有意识地选取相关的史料来辅助教学。惠州地处东江之滨,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东江革命摇篮之称,历史上曾经有葛洪、李商隐、苏东坡、文天祥、孙中山、周恩来等名人志士莅临或客寓惠州,“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东江两岸,英雄辈出,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一大批东江儿女从惠州出发,沧海横流,演绎了一幕幕革命志士精忠报国的历史篇章。惠州境内的罗浮山,号称“岭南第一名山”,是道教圣地。惠州的西湖与杭州西湖齐名。惠州是客家人聚居地,纵观惠州千年历史,客家人兼容并包的品格一以贯之,“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惠州的形象写照。近年来,惠州正大力打造“东江客属民俗文化、东樵罗浮山宗教文化、东坡寓惠文化、东江革命历史文化”等“四东文化”品牌,这些都是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和乡土教育的有利材料,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例如我在上高中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课时,结合惠州是客家人聚居地这一史实来讲述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量南迁以及由此而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学生接受起来感到通俗易懂。在上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课时,组织一些有条件的学生去参观东江民俗文化博物馆,拍摄有关先人使用过的手工业展品,记录有关的文字说明,回校后写成文章,向其他同学宣传讲解。在上高中历史必修Ⅰ(岳麓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章节时,紧紧结合叶挺这一从惠州走出去的革命前辈(他也是崇雅中学的校友)的相关史料,深入挖掘地方革命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惠阳革命行”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接受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直面乡愁,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2]而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对自己成长的环境、生活的家乡充满着关切,对家乡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有着急于解决的愿望,老师如能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学生的思维火花就会被点燃,探索问题的欲望就会被激活,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解决问题,甚至将所学知识的兴奋点、疑问点伴随他们走出课堂,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例如,我在上高中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课时,在讲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之后,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组家乡的图片:学校后面的淡水河污染严重,浑浊不堪,政府不得不花巨资修建引水工程;大量的耕地被厂房和道路所取代;不少未成年人陷入网络;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无法接受高中教育等,通过这些图片启发学生从现实中去发现问题,诸如:环境污染问题、土地问题、网络危害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问题出现的根源以及如何去解决,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强调和谐、有序和可持续发展,要关爱社会的弱势群体,这样更能唤起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他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家乡、为社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发掘、利用乡土史资源一定要处理好乡土教材与统编教材的关系, 一是不要舍本求末、喧宾夺主, 主次、轻重颠倒; 二是选择的乡土史材料要典型、真实, 要具有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作用, 否则就不能完成课程目标规定的任务。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乡土史资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开展历史教学的有效手段,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重视开发和利用乡土史资源,攫取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的直觉体验,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历史课堂充满乡土气息,让每一位学生在芬芳的乡土气息中去学习历史、感悟历史、探究历史、享受历史。
注释:
[1]赵天安.知•情•行----爱国主义教育三部曲 [DB/OL]
[2]姚明丽. 深化活动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DB/OL]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丛书•历史[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5)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组.历史教学经验交流[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2)
(注明:本文写于2008年5月。获得2008年惠州市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并发表于《素质教育论坛》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