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简约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经典阅读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提倡师生在名著的同步阅读中共同成长,引导学生探索自主探究阅读模式,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经典 阅读 有效教学 整合 自主学习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她的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特征,超过了任何学科。但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语文阅读教学在机械式乏味的应试训练和开放活泼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中艰难徘徊。这曾是语文教学的悲哀。2010年10月中旬广东省语文教研室在河源召开的“初中语文读书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促使我对阅读教学,尤其是对
先让我们明确什么是“经典”。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她所具有的一种普世的价值和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郭英剑认为“经典”的特征包括:第一经久不衰,第二具有典范性或权威性,第三经过了历史选择,是最有价值的书。阅读经典关乎人的教育,要解决的是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应对未来的变化,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等。经典阅读往往能够引发人们宁静的感悟和睿智的思考,更能使人学着去明辨是非、甄别善恶,区分正义与非正义,并且教人从有用之中发现高贵与美。”经典,构成了人类文化长河中最为璀璨的星空。温家宝总理说的好,“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明确规定初中三年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就是希望能培养学生能从经典中学习语文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更能丰富情感世界,建构精神家园。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何做到促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呢?名著阅读课程化成为了有效的保障。下面就我校近年来建设书香校园的经验,谈谈对经典文化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的一些思考。
一、教师为主导,整合是捷径
1、从课本“定篇”开始,整合课本资源,分类推进,进行专题阅读。
整合强调了对被整合的个体特征的承继性,它体现一种和谐与互动,需要被整合的个体对象的主动调节和适应。在统一的整合目标之下,经过精心的设计、培养和转化达到和谐、互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呈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上,将是学习方式的改革;呈现在教师教学行为上,就是教学方式的革新。简而言之,就是对教材分类集中,寻求规律,梳理线条,积聚板块。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本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种种的书”首推经典名著。从教材涉及或节选的名著入手,学习“定篇”,使学生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学生人文价值观的提高,人格的塑造比教师和家长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定篇就是三套语文(人教、苏教、语文版)教材所通用的经典。除了教材中的文言文以外,可以整合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如《春》、《背影》、《济南的冬天》、《孔乙己》、《故乡》、《苏州园林》等;也可以从教材所节选的名著入手,在课外阅读初期,我们可利用课堂适当延伸,以起到示范与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智取生辰纲》、《香菱学诗》、《杨修之死》、《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等,在授课时激趣,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羊脂球》。例如:高中语文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有经验的老师会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了解作者对王熙凤的刻划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并通过对先声夺人的出场,服饰的铺陈,容貌的描画,接见黛玉的一笑一哭的刻划品析讨论,使同学们对王熙凤的性格特征达成公识:泼辣能干、工于心计、八面玲珑、机变逢迎、圆滑世故。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去看《红楼梦》第十二、十三、四十六、六十八、六十九回等,对王熙凤的精明、贪婪、强干、笑里藏刀等性格进一步体会。由此学生们不难悟出整部《红楼梦》一开始就对王熙凤的性格通过特别的肖像、特别的言行进行了界定,对其一生的命运给予了暗示。而这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指点了迷津, 对指导学生深层次阅读整本有重要意义。
还可以以古今中外文化名人为线索,梳理整合经典。如在我省的课题“中小学新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中,深圳宝安区开展了《星光闪耀——解读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的子课题研究,以中国古代十大诗人: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为点向课外辐射,形成以课文中的诗词为基点,通过组织学生阅读与主题相关的文章,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寻找有意义主题的习惯,最终使学生成为渴望的阅读者、有吸收的阅读者、有思想的阅读者和终身的阅读者。
每次阅读主题要相对单一、达到神凝的效果、达到对相关主题认识的升华、让阅读充实人生。
2、从学生需要出发,整合课程内外资源,分层推进,进行激趣阅读。
简而言之,就是依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层级,从学生的个体需要出发,分层推荐,指导阅读。教师对学生的推荐书目的基本原则是,适合学生,高于学生,体现差异性。既不俯就尖子生,引导专题阅读,思考性阅读、积累性阅读、探究性阅读、读写结合型阅读;也不过高要求学困生,可以引导其阅读沈石溪、
二、学生为主体,能力是目标
1、从课本“例文”开始,探索阅读方法与技巧。
(1)课内示范,教给方法,指导学生梳理语文知识,构建知识树:
“例文”就是教材中的非经典文章,是解释语文知识的具体例子。“例文”类选文教学重点可以忽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重在所确定的承载着语文知识的“例”的内容的学习和能力的形成。
认读能力:阅读基本方法,包括借助课文注释和字典阅读、默读、圈画、摘录、笔记、朗读。字词句理解,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含义,把握关键词,正确理解句子含义,把握关键句。归纳段落大意,把握重点段落。篇章理解,包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旨。
理解能力:记叙包括记叙的要素,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中心,记叙的顺序,起结、过渡、照应、详略,写人、写事、写景、记游。说明包括说明事物的特点,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说明文的多种用途。议论文包括论点的确立,论据的选择,论证的方法,论证的结构。小说阅读的“叙事”知识,如视角、叙事的时序、时距和频率等。
(2)指导学生阅读积累的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读”要与“写”相结合,以求读出实实在在的效果。进行阅读积累具体的方法有:
a、制作常识卡片。即摘录下书名、作者、国籍及主人公的名字和性格特征。
b、写故事梗概。学生可结合课文前面的序言写一则200字左右的内容简介,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如《范进中举》。
c、摘抄、仿写精彩片段。可以每周一篇,每篇不少于100字。
d、写片段简评。最好是写所摘的精彩片段的评析,及时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e、写读后感。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体味小说给自己的人生启示。
另外,还要注意与家长沟通,许多学生家长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课本上,阅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对学生读名著不仅不支持,甚至横加干涉。所以语文教师应利用家长会与这类学生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并介绍教师在名著阅读上的教学计划和同学们的读书计划,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2、以激励成功出发,探索自主探究阅读模式。
信息化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是现代人的最基本素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种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摸索学生自主阅读模式以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1)课堂自主阅读模式
①让学生自己读书。初读、细读、精读;默坊、育读、品读;悟读、探读、研读;整本读,篇章读,片段读等等,使主体和客体思想相碰,情感相激,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逐步使读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并使学生在经历读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智的启迪、知的构建、能的迁移,把握阅读策略,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积极地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课堂内外才能真正呈现出面向全体的可喜局面。在课堂上,我们的做法是:一是轻声自读,轻声自说。其关键在"自"字上,一定要人人读,人人说,这是面向全体的基础,是人人参与的保证。二是同桌互读,同桌互说,其关键是在"互"字上,就是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三是全班选读、全班选说,其关键是在于"选"字上,要立足中等学生,扶持后进生,发展优秀生。只有这样组织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
②让学生自己提问。学生一旦读入情境,便会拼力调动原有认知经验,去解决自能读攻的内容,梳理出自己无法读懂的问题和疑问,形成一种激情难耐的阅读状态。到此,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变得异常活跃、更加个性,一种想提问的强烈欲望会拼命撞击他们的心扉。此时教师要充分把握动机放飞学生,给他们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提问;也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尽情地提,提充分。敢于提问,体现为一种良好的阅读意识,反映为一种不懈追求精神,它是促进学生由理解性阅读向创造性阅读的重要策略。敢于提问,是善于提问的前提和基础,是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因此,应充分让学生提问,并应将其实实在在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
③让学生自己摘果。任何阅读结果,都是思维加工的结果;任何深刻的认识,都有是认知构建的体现。学习的质变点,往往就在学生猛然跳起的那一刹那间发生。如在教学《石壕吏》时学生所问:诗人为什么不阻止石壕吏抓人?或者,至少应当站出来为老妇一家说说话,为什么只是旁观,一言不发?经过老师的鼓励,学生展开了深层阅读,查找资料后了解到,杜甫的唐朝官员身份不仅能够使他不被抓,还能让他从唐军获得相应的尊重——他是他们中的一员:“唐乾元元年(758年),杜甫任左拾遗,六月出为华州司功;是年冬天,间至东都;次年春,由东都回华州,途中作《三吏》。”
④让学生自己抒情。情存在于教材,启动
⑤让学生自己说话。教学中,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话的源泉(当然应摒弃无价值和无活力的东西),提供说话的时空,营造说话的氛围。只有将教学信息立体化,突破为教而说和一问一答的教学桎梏,学生说才会走向多样化;只有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想讲就讲,学生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面对学生的说,老师特别要尊重或关爱学生,注重说的基本规律。只要多说多练,学生一定会在说的水平上不断进步。学生一旦走入无拘无束的说话境界,思维会变得异常活跃,创造精神会得到大大增强。那么,也自然会把阅读教学推向一个极佳的氛围之中。阅读教学让学生充分说,能创新阅读教学,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更加积极因素突现出来。
⑥让学生自己评学。要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从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得到发展。
(2)课外自主阅读模式
读书切不可走马观花,读完后一点不留痕迹。学生往往在了解了故事情节后,就把书弃置一旁。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远远没达到要求。打个比方说,学生就好象只看到了枯枝藤搭成的画架,而没有欣赏到画架上面更富韵味的盆景。我要求学生每月阅读一本文学名著,在书上用圈点批注法标明学习进度和思考深度。写一篇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可评论作品主题、人物性格、人物的行为价值取向、人物的评价、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甚至可改变情节、续写结局等。每学期进行一次舞台剧表演,让学生自己把名著改编成剧本,然后由学生自己编排、设计、表演。没有对名著的一定把握,就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课外自主交流与展示
同学之间读书札记互相检查,共同欣赏,看看谁读得多,读得精,读得投入;四人小组或八人小组举行读书笔记交流会,掏掏心窝诉说阅读过程中的真话、实话,真情实感,看看谁的收益最多。班级每月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可以长篇大论,洋洋洒洒慷慨陈辞,亮出自己的个性与特长,以得到更多的赞同者;还可以开展辩论会,此类活动可在课外活动中自行组织,事先准备一个课题确定正方和反方,然后各自选派干将精心策划,翻阅大量的资料,既有专一性,又有挑战性。我曾在班中举行过一次林黛玉派和薛宝钗派的辩论,唇枪舌战历时一个多小时,场面空前激烈,最终还未分出胜负。如果不是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任何一方都将会不堪一击。而正因为学生们极其熟悉作品,并翻阅了大量的“红学”研究文章,所以能言人所未言,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以至老是使对方措手不及一时不能取胜。
阅读本是一种个人行为,通过组织、交流,使它变成一种集体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竞争,不仅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而且使自己的阅读目标得到了支持,阅读兴趣得到了强化,阅读视野得到了拓展。
通过对自主阅读模式摸索,我们秉着以生为本的理念,稳步推进经典阅读。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富含文化内涵的重要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更是指通过阅读来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文化品位以及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提升的教育过程。学校应强调阅读,加强思考,重视写作。因为,青少年的阅读,负载着伟大的使命,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未来。
参考书目:
《国际视野下经典阅读期待新思路》 郭英剑
《关于“例文”类选文的教学》 倪岗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5
《关于“定篇”类选文的教学》 倪岗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9 4B
《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唐建新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