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完畢後,中校園長賈利民的手機總是響個不停,大多是家長想把孩子送到該校就讀打來的。雖然很忙,但賈利民電話裏語氣平和、不疾不徐,「這都是家長對校園的信賴,校園或許滿意不了那麽多學生就讀,但咱們要對得起這份信賴。」賈利民一向在盡力把中學帶到高質量展開的快車道,除此之外,他還利用校園集合的資源反哺當地教育乃至其他省份的校園。
2021年建立的中學教育集團,讓大家重新認識了中學的引領價值。

中學地處河北省興隆縣西部,有中小幼三個學段,在校生共432人,學生人數少,教研活動不好展開,教師生長緩慢。為了扭轉被動展開局面,賈利民自動請纓,中學與中學組建教育集團,這也是承德市首家教育集團。經過近兩年的探求,中學教育集團內經過一致設置課程、一致教育訓練、一致教科研、一致質量檢測,完成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方針同向、舉動同步、全體提高的方針。
現在的中學,無論是教育成果還是口碑都有了質的改動。學生開端回流,甚至有家長為了能進中學就讀而「曲線救國」,把孩子送到中學。
「建立集團後給中學帶來的最大改動是校園展開有方針了,開端有奔頭了。」中學履行校長殷立軍說。
集團化辦學成效初顯,賈利民又有了新的思考,那便是打破每個校區的學段壁壘,完成集團課程聯接一體化。因而,中學教育集團探求開設了習氣養成課程、專心力課程、身心預備課程和中小幼「全學科閱覽一體化」課程。以各學段教育人才培育為根底,以提高學生核心素質為中心,探求幼、小、初無縫聯接。
「學生的生長是一個漸進進程,對校園教育而言,不能人為地割裂生長,經過構建中小幼一體化路徑,能夠讓集團內部教師流動起來,打破學段壁壘;教師也能夠針對每個學段孩子的特色,幼兒園培育專心力,小學養成習氣,中學鑄造自主能力,構建全程育人系統。」賈利民好像有一種「超能力」,別人看到的是校園的成功,但他總能找到校園每個階段遇到的問題,並精準找到處理問題的辦法。
現在學生爆滿、校園展開勢頭強勁,而14年前的開學季,賈利民面臨的卻是另一番現象。2009年8月,陡子峪鄉中學與鎮中學合並為中學。其時,因為有傳言3年後中學也要被撤銷,所以教師消極怠工,學生紀律松散。
為了扭轉頹勢,賈利民探求著開啟了課改之路。他從學生座位調整開端,探求小組協作學習;從教育聯系轉變開端,自主、協作、探求、展現、互動、反應成為常態;從師生人物改動開端,教師以相等姿態走近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贊賞越來越多,批評越來越少……
「那時《我國教師報》上有許多的課改經歷報導和講堂操作方法介紹,遇到問題咱們就借鑒上面的經歷,安排教師一起研討,結合校園實際改造後為己所用。」賈利民說,《我國教師報》成了他們重要的課改工具書。
2011年1月5日是賈利民難忘的日子,這天的《我國教師報》以「不一樣的講堂」為題對中學的課改經歷進行了報導。從仿照學習到自己成為一種經歷,這為校園的展開註入一針「強心劑」。
為了處理中學課改遇到的問題,在《我國教師報》編輯部的協助下,該校教師分兩批赴課改名校山東杜郎口中學跟崗學習。「跟崗學習切實協助校園處理了一些問題,讓校園少走了許多彎路。」那時中學的參與式教育已具雛形,校園變革成效顯著。從2013年開端,中學的中考成果一向名列全縣榜首,生源許多回流。校園的課改逐步成為一種品牌。
從2011年至今,《我國教師報》五訪中學,繼續關註著校園的展開動態,賈利民也把《我國教師報》作為自己的知心人,也願意把校園展開中的高興、難處共享給熟悉的每一個我國教師報人。
現在中學學位一位難求,但教師流動性很大,這是困擾賈利民的一個實際難題,也是鄉村校園展開的最大阻止之一。
雖然這讓賈利民很頭疼,但他沒有畏縮,還戲稱中學是人才培育基地。這份坦然中賈利民自有他的邏輯:既然丟失操控不住,那就加速新教師的生長速度。
為此,中學構建了教師生長系統,提出「展開教師便是展開校園」,總結出「教師生長三部曲」——「三格」培育:對新進教師實施「入格」培育,對青年教師實施「升格」培育,對骨幹教師實施「風格」培育。正是在這樣的分類分層培育中,處於不同階段的教師都獲得了極快的展開。
同時,校園願意給教師搭建渠道,無限放大每個教師的專長,提供各種鍛煉機會,讓教師「在事上磨」;給予教師人文關心,孩子入學、患病問題,校園都竭力為教師排憂解難。
每一次探訪,中學都不會讓人絕望。「像是一座富礦,校園各方面都有可挖掘的價值。」貴州省六盤水市第十九中校園長助理陳鳳陽說,「從2016年開端,咱們校園已經選派6批次教師到中學跟崗學習。」
2017年,我國教師報頒發中學「全國課改訪學基地」,中學借此開發了一套訓練課程,從進校跟崗研修到外出講學送教,課程逐步系統化、規範化。
校園對外輸出經歷還有一個優點,那便是讓教師在這個進程中得到鍛煉,有利於構成自己的教育成果。這是賈利民更為看重的。
在半個月前采訪時,來自甘肅省蘭州市、貴州省水城縣、河北省棗強縣等地的94位教師在中學跟崗,每天課程安排得滿滿當當,但他們樂此不疲。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中學已招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課改同行10多萬人。

2016年新合並的貴州省六盤水市第十九中學經過與中學結對,把積分管理、一班一品、講堂還權於學生等植入校園的德育、管理和教育中,現在已經成為市域規劃最大的校園。
「從跟隨仿照到自動創新,從被動受援到經歷輸出,中學開端反哺教育,也樹立起鄉村教育振興的一個樣本。」河北省承德市教育局原局長肖俊泉這樣點評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