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由传统教育机制向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转变,规章制度的约束已经不能成为学校管理模式的重心,所以,学校管理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特别是校长必须正确认识新课程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并通过管理创新来应对新的变化,确定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突出学校管理为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服务的思想,从而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前,“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广大校长的共识,“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要尊重师生的意愿,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其实,任何学校管理的核心都是人,教师和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的人,人是有感情的,而感情在人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有了感情才有同情、有理解、有爱心、有热情,而这一切又能在学校这样的集体中起到一种亲和与凝聚作用,所以要以师生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时间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就一定能学习好,于是学生节假日不休息,大量的家庭作业,整天让学生处于高度疲劳状态,而不管效果如何。这种不顾学生实际,不尊重学生的意愿,不尊重教育规律,一味强迫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做法,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还能知道些什么呢?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有位哲学家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具体教学中就意味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活动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体独立意识的人,因此,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平等、民主、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学生以人为本的同时,学校管理者更要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要当好“设计师”角色,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集体氛围。关心、爱护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管理更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作为领导者,要本着看全面、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这一立脚点去看待教师,要坚持举大功而不记小过,举大善而不计小瑕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要尽可能地虚心、真诚地去发现每个教师身上的长处,努力向他们学习,凡是不要求全责备。做到知人善任,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较完善的发展,使其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达到“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
二、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
在当前课改全面推进的这一机遇期,学校要得到较快发展,校长就得把创建“学习型教师队伍”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而培养大批学而不厌的教师,使他们具有课改新理念,能适应课改教学的新要求,不断增强创新意识。要培养“学习型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的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树立良好的校风。
第一,要培养学习型的教师队伍,作为管理者首先就应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法规,不断更新知识,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和家乡的发展;学习新课改的有关知识,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了解如基建、安全等一般常识,并带头实践,有了广博的知识面,开会时才有话可说,和教师聊天时才有参与的资格,在处理一些问题时才不会让学校吃亏,从而才能用自然生成的人格魅力感染教师,给教师做出榜样,又可在决策中减少失误。
第二,倡导敬业精神,营造团队精神。群体作风是非纪律性、非规章制度的,但却是规范群体成员的无形准则,它不用强迫,但能造成良好的舆论和氛围,很好地影响和规范教师的行为。通过多种文体活动充实教师的业余空间,增强教师凝聚力,引导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容纳他人;大力宣传“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积极倡导读书学习活动,引导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努力创造一支不断进行知识积累的团队,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如作为管理者应带头并大力鼓励教师写作论文并参加投稿或参评,用成功的喜悦来充实教师的精神家园,进而把生活的乐趣迁移到工作中去,使教师在精神上有所寄托,感受工作的美好。要注重教师群体精神、群体意识、群体意识的打造,使之成为一种办学精神。
第三,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教师的这些专业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采取多种帮助才能获得的。虽然现在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一,能力参差不齐。而校本培训是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是教师的职业生命注入新的活力的有效形式。校本培训以其灵活而多样,经济而持久,实际而全面的鲜明特色逐渐成为全世界教师继续教育的主流。应此,学校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购买教育理论书籍和订阅多种教育杂志供教师借阅;二是搭建舞台,给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三是课题实验研究为龙头,走“科研兴校”之路,以科研带动课改,培育教师;四是认真进行每周的日常教研活动,做到时间、内容落实,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营造人文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一所好的学校必然是一个好的“文化场”,它能通过“场”的引力凝聚智慧,通过“场”的势能约束行为,通过“场”的辐射激励师生,通过“场”的影响促进师生发展。营造优美、舒适、具有人文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把人的发展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学校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并围绕这一出发点提出了提升教师生命质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生活质量,打造人文校园,优化育人环境,让校园生活充满思想、情感和智慧,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报负,对自己成长充满自信,初步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顽强的意志力,让校园成为学生喜爱、依恋和维护的家园。做到课堂内外结合,学校内外结合,让学生在爱的海洋里健康地成长。
四、改变对师生的评价方法
按照新课程既要发展学生,又要发展教师的要求。要建立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一个好教师我们不应只看他课上得好不好,更要看他有没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有没有全方位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看我们的学生。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让教师从多种途径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评价一个学生,不只是以学科分数为衡量指标,还要看他的全面素质。主张以个体评价为标准,从发展的角度来评价。评价者在评价的过程中既关注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发展,也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让一大批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学生出现在新课程的改革之中。
新课程的实施成功与否,学校的管理者起着关键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使学校教育变得丰富多彩,复杂多变。作为学校管理者,要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更新学校管理的理念,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