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

浅谈农村学校“竞争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4/11/21 10:39:02  作者:办公室  来源:  查看: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的教育更是倍受关注。目前,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农村学校的压力越来越大,教育经费、师资力量、硬件软件设备设施、生活条件与待遇均不能与城市学校相比,虽说“农村学校不宜追求城市模式,不一定非要城市化,”但农村学校也要发展和生存,也要适应教育改革的大潮,尽量与城市学校缩短差距。我认为:农村学校只有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竞争意识,提高学校品味,走特色强校之路,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那我们该如何来提高呢?就此,笔者谈一下自己见解。

 

一、科学管理,提升群体凝聚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他职业角色决定他的追求价值取向,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承认远甚于物质利益。因此,在学校的管理中,必须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1、民主管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所学校,人际关系主要由领导和教师、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成。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校长是关键。校长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光明磊落,以德服人,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是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禁止教师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相信学校里的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是为搞好教育工作而来学校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来学校读书的。在信任的基础上再考虑学校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说穿了就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所以校长要善于沟通心灵,要用光明前景激发人心,用真情关怀温暖人心,用坦诚相待人心,用人格魅力臣服人心。这样,校长和教师之间、校长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学校师生将会更加宽容,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也将得以建立,学校群体的凝聚力将得到提高,使大家都有“一家人、自己人”的感觉。

 

2、加强人性管理,增强对教师的情感关注。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的价值取向。现代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学校管理者要了解教师的需要,理解和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他们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正确估计他们的作用。要让教师切身体会学校的关心与温暖,浓化干群之间的人情味,从内心上去激励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学校管理者在工作实践中,要努力构建教师的奖励机制,尽量满足教师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重视对教师进行情感投资。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一是在生活上要尽可能地关心和理解教师,努力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解决教师实际困难,让教师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例如我校有一名新分配的年轻教师,由于他家较远,需要住校,学校妥善安排,并轮流住校,特别是节假日,这使他和家人倍受感动,坚定了事业心;二是关心教师的精神生活,与教师建立起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当教师遇到烦恼时,当教师生病住院时,当教师家有婚嫁喜庆时,行政领导都上门关心、慰问或祝贺;三是为教师创造一个施展才华,实现自我的良好条件。以便教师能全身投入工作。

 

二、点面开花,特色兴校,提升学校的竞争能力。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在学校各项资源最佳配置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反思,凸现出来的亮点,它是一种学校文化,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让特色引路,形成干群的向心力;让特色增辉,激活广大教师的创造力。我校长期以来,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点面开花。农村学校,在各方面均不能与城市相比,所以在工作的开展中,我校采取了小步走,实现大步走的战略目标。不在意全面开花,一个小学校,你不能面面出成绩,不能所有的方面都抓实、抓透。只能采取梯队培养,有重点、有计划去实施。例如,在文艺活动中,学校现有人数一百多人,没有大学校的一个年级人数多。要组建一个文艺队,真实难上加难。一方面人员选配不足,教师不够专业化;另一方面资金力量不足,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那就需要决策者的教育哲学统筹。在人员配置上,优先考虑,集体群策;在资金投入上,优先解决;在知识专业化,优先照顾。这样一来,文艺队的开展顺利进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名次,打破了学校零的记录。就这样,一点一点开花,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学校打破许多零的记录。成为第一所农村学校省特级档案管理单位;农村第一所区一级单位;农村第一所示范单位等荣誉,以点带面,实现了全面开花的战略目标。

 

在特色兴校方面,针对本校的实际,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模式,以此为“龙头”带动了全校各项工作的整体优化,并在师生中成为一种心理定势。我们越来越感到,没有特色的学校可以生存,但是,没有特色的学校却不可能发展;特色学校必将有力地推进、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所以农村学校必须走特色兴校、特色强校之路,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才不为社会所淘汰。

 

三、完善学校自造血功能,提升学校品位。

 

党的教育方针是正确的,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有利于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现在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一费制”和“免费”的教育方针是令人兴奋的,大大减少了失学率,教育的前景是乐观的。但现今情况不容乐观,学校经费的来源是有限的,特别是比较偏远的乡镇,所有经费的来源就是学生的学杂费,地方财政的投入几乎为零。这些经费仅仅够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就连最廉价的教学用具都购置不了,更谈不上学校大规模的维修及建设,又哪里来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更不要说实行现代化教学,普及计算机了。那么,农村学校只有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一是教育实体联姻,联姻主要是产生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办学层次相近,教育哲学互融,教育质量互进,教师互访、互学,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为教师搭建平台;二是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社区蕴藏着重要的物质资源,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既是“借脑”也是“借物”。学校要开展些类似于“走进名流、走进社会,容入自然”的活动。让名流健康的主旋律思想催发学生奋发向上;让真实可感的自主探究历练学生;让喜闻乐见的文娱生活促进学生的成长。紧紧依靠办学单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让更多热心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和企业参与学校的建设,完善学校的各项设备设施,提高教师待遇。

 

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学校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农村学校必须转变学校的管理模式,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和群体的凝聚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潮,才能有所发展。才能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才能实现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