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主要是人的管理和制度的管理,但无论是制度管理,还是人文管理,都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进步的脚步,不然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今天,学校的管理必须要创新,实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指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科学艺术的形式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句话,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
首先,我们先从人的管理方面来说。人的管理主要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这里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对学校的教学、科研、人事等方面具一定的决定权的学校领导,在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来说,一般就是学校的校长。“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的办学思路决定一所学校的发展的方向,办学思路是校长对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是校长世界观、教育观、学识水平、修养及个性的集中体现。无疑,校长的办学思路影响着办学实践,决定着办学水平,但办学思路不是纯粹的技术能力,而是校长的人格精神与教育规律、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第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科学的管理观。
没有目标的管理是毫无希望的,没有水平的管理是毫无作用的,没有思想的管理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质量的管理是毫无意义的。校长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走出一条“做大做强”的办学之路。在这里,我要引用我们惠阳进修学校这个成功办校的实例,在教师培训这一块,进修学校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在办学的过程中,校长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把对教师的管理放在第一位,要努力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把对教师的管理放在第一位,要努力营造一种既严格管理又有利于教师成长,发挥才干的公平、公正、积极上进的和谐的人际环境,把学校建设成教帅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情感交流和精神交流的磁力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为教师创设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
第二,要有果断的决策能力。
校长的决策能力是衡量其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工作是否有成效的重要原因。思前顾后,四平八稳,只能安于现状;不敢改革,不敢创新,就不可能发展;发生问题不敢果断处理,将会造成更严重后果。一位治校能力强的校长必然是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必然是善于决策,敢于决策。当然敢于决策,不是个人独断专行,而是要科学决策。一是要走群众路线,深入调研,摸清情况,以符合学校实际为决策根据;二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听取每位班子成员的意见,以集体的意见作出决策,效果应该是最佳。
第三,教学管理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于学校而言,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学校中心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要做好教学管理创新关键在人,也就是说关键在校长。
1、校长的精神状态影响教学管理创新。校长要以最佳的精神状态面对教学管理创新。所谓最佳状态是对教育事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对工作认真负责,埋头苦干,办事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少索取,多奉献;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设计学校的办学方案,不搞教条主义,发挥学校优势,学习外地经验,把学校办得有“质量+特色”、教师有“风度+特点”、学生有“合格+特长”,使教职工经常面临新的挑战,感到自己的学校日新月异、欣欣向荣。淡水中心小学在我们当地来说是一所较为出色的学校,她成功的一面就是她的校领导敢于开拓自我,敢于创新,特别是在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方面,在惠州地区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2、校长需要努力营造教学管理的“民主”气氛。校长除了要抓教育理论学习,掌握和熟练教学原则,使学校教学工作能符合教学规律以外,还应大力抓好环境建设,为教学创新作好铺垫。环境建设除校容校貌外,更重要的是营造民主氛围。它不仅是教学创新的必要背景条件,而且是最有力的教学创新载体。
3、校长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常规。组织和指导教师认真执行教学计划,凡是课标中列入教学计划的课程都必须开设并开足课时。安排时间让教师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和钻研教材,掌握基本要求和教材安排的意图。引导教师解决教学中各年级应达到的不同程度和前后教学的衔接问题。要求教师了解所任学科的邻近学科的教学要求和教材,使各学科之间很好配合与有机联系。
第四,要面向未来,树立超前的发展观。
学校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硬件的建设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校长的办学追求上。学校的现代化首先是校长的教师观念的现代化,学校的办学条件有差异,但校长追求一流的精神却没有先后。一位优秀的校长可以容忍投入上的不足,但绝不能容忍观念上的落后、管理上的落后和师资建设上的落后。一所学校的环境、硬件设备可以不如人,但人的素质不能甘于落后。校长要身在学校,放眼全国,身处现在,放眼未来,善于学习、捕捉和吸纳代表时代发展和前进方向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观念,善于用批判的眼光、理性的思维去分析教育问题,进而准确地预见教育的末来,创造性地设计学校的发展蓝图,并能够以自己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去影响教师、改造教师,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转变,这样才能使学校得到创造性地发展,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其次,从制度方面来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管理需要规章制度的约束,大到国家和教育职能部门颁布的《教育法》、《教师法》、《教师日常行为规范》等,小到学校内部制定的《教职工奖惩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制度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学校制度的制定要吸纳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增强他们对学校组织目标的认同感,使各方面的成员在学校目标的指引下自觉开展工作,履行职责,实现各自的岗位目标。
第二,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的统一。学校管理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难以想象的。同时,学校管理涉及领导、教职员工和学生,是由“人——人——人”构成的管理系统,如果不在规范中充分渗透“人情”,体现“人味”,也难以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方面,我觉得淡水中心小学的柯月友校长做得非常出色,在他的办公台上,夹着一张记满了全校教职工的生日,每逢哪个老师生日到了,总会准时地收到柯校长送来的生日卡片和亲情般的祝福,感动了所有的教职员工,这对于公务繁忙的校长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行政约束与自我约束的统一。制度管理强调对人的约束的一面,即用制度来约束人,用纪律来规范人。但学校教职员工是主体意识较高的群体,强烈追求自我,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在学校管理中,必须用制度来引导人,用纪律来教育人,用目标来激励人,实现以“事”为本的行政约束向以“人”为本的自我约束的转变,构建人格化自我约束管理机制。
俗话说:“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人们常说:“理解万岁!”,可见人是多么需要理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一个人一旦得到别人的理解,就会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作为校长,要理解教师工作中的偶尔失误,理解教师生活中的难处……校领导如能充分理解教师,教师便能“不待扬鞭自奋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