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是否成功,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能否变成现实,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起着关键的作用。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思想观念、品德风貌和管理水平对学校的影响极大,办好学校关键在校长。所以校长要积极适应课改的新形式,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思想,探索新的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开展学校工作,因此就学校的管理工作谈点浅见。
一、校长要帮助教师明确新的角色定位
新的课程改革必然引起教育内部各因素的变化,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即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而教师是落实新课程的核心因素。只有教师转变观念、明确方向、积极投入,才能使新课程落到实处。
所以,中小学校长首先要帮助、引导教师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并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教育过程指导者的角色转变,由学生学习评判者向学生发展促进者角色转变,由“教书匠”向“教学论文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其次,校长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实施前景,在经费、时间方面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课程理论学习,参加相关学科的课改展示活动,使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课程观。再次,校长还要通过各种校本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对新课程准确地领悟、诚心地接受,并热情地投入到新课程的改革中,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
二、校长要尊重和欣赏教师,营造一个和谐的管理环境
校长管理好学校的关键是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给教师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校长要尊重、欣赏和信任每一位教师,尊重教师的意见、工作、人格与合理要求,欣赏教师的个性和点滴进步。这种理解、信任和尊重的体验会调动教师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极大地满足他们的自尊感和成就感,使他们对校长产生知遇之恩,使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以发挥。校长在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学校良好形象的树立、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还是制订课改方案和样本课程实施方案等,先让教师讨论,提出意见和设想,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决议。学校的办学目标、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都让全体教师广泛参与、集思广益地更圆满地完成任务。在管理中校长还建立了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班主任联席制度等,让校长尽量做到指导不指令,参与不干预。这样有效地激发了教师主人翁的意识,激活了他们工作的主动性,也增强了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另外,教师要想方设法去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教师,并关注每位教师的价值和奉献。
三、校长要支持教师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其具有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为此,第一,校长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积极倡导学生从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向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改变传统课程学习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第二,要组织有学校管理者、学科带头人和教师参加的研究小组,确定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总体目标,制定实施学习方式转变的工作原则和具体办法。第三,从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配备、奖励政策的制定等方面,支持和鼓励教师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建立起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学生与学生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体系。第四,制定实施新课程计划的具体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鼓励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五,支持教师改变传统的课程实施中仅仅着眼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重理论知识学习、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强调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四、校长要发掘教代会的作用,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校长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法,学校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条件下得以生存,从而更好地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搞好学校工作是每个校长的渴望,但光靠校长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做好的,必须靠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学校的重大事情、重大决策,必须经教代会表决通过,只有这样,学校的重大事情才能顺利进行,如:班主任的产生如果由校长来指定,很难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由全体教师推选出来,或采用竞选的办法,让教师发表竞选演说,找到适合发挥自己能力的年级当班主任,再通过教代会讨论通过,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聪明才智,也为教师提供了施展管理能力的空间。
五、校长要制定与新课改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新课改必然会引起教育内部各因素的变化,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而教师是落实新课改的核心因素,只有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人,才能使新课程落到实处,制度就相当于法律,有了制度就应不折不扣的执行,无论谁都一视同仁、雷打不动。建立制度后,各级领导按照制度各行其责、各尽其能,这样学校会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这种讲究科学和方法管理会事半功倍,校长管理上应体现管理的人文性,灵活应变。因为学校的管理对象是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独立个体,在管理中应该注意反馈,及时调节,保持管理的灵活性和弹性,及时适应变化,提高管理的灵敏度,讲究“活” 化管理。学校要治理得有条不紊。除了校长要有人情味外,还要弹性用权、柔中有刚,能够处事果断、坚持原则,能勇于改革,做到“硬肩膀”“硬耳根”和“硬手段”。“硬肩膀”是指敢于承担责任,校长应有统领全局的能力、处变不惊的魅力和凝聚人心的“引力”。对学校工作管理不善的地方应主动承担责任,尽力、尽快挽回消极影响,使集体或个人重新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硬耳根”是指校长要有主见,作为校长经常会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如果缺乏辨析和判断力会在工作中陷入进退两难之中,穷于应付的地步,甚至使整个学校人心涣散。因此,在听到各种不同意见时,要对被反映人的静观默察,经过自己的了解之后再做决定,通过采取委婉的方法解决感觉效果更好;“硬手段”是指敢于果断地处理工作中的人和事情。校园并非“世外桃源”,教师们的自身修养和认识水平也有高低之分,对于那些思想消极、工作不认真、业务能力差的教师,该批评就批评,该处理就处理,不能姑息迁就和妥协,特别是在处理影响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时校长必须讲究原则。但是,要讲究方式和方法,以体现管理的“人本化”和“制度化”,起到制度约束人,感情激励人,目标发展人的管理目标。
总之,管理是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新课改的实施中,作为一名校长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用新的观念和方法去管理学校,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真正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人本化和现代化。为广大师生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为新课程的实施保驾护航。